要说今年市场上什么最惨,那一定是中概股。中概股通常指那些上市地点位于海外地区但实控人或主要业务运营处于内地的企业。
截止8月19日,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票一共有362只(东方财富数据),另外港股市场还有一些诸如阿里、京东、百度、新东方等从美股市场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
受到种种因素影响,海外市场中概股自今年2月中旬开始,开启了长下坡模式,忘带刹车片儿的那种。
自2月16日至8与18日期间,美股市场的中概股ETF-Power Shares(PGJ)已下跌49.34%,包含美股、港股在内的中概互联网ETF(513050)已下跌41.05%,港股市场的中概股回归指数(HK1055)已下跌35.59%。
近期以教育、游戏、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中概股严重下挫,给很多投资者带来极度恐慌、悲观的情绪,但面对不断创新低的估值,也有不少投资者选择逆市抄底进场,更有听风而来的场外人选择观望。那么时至今日,中概股的底到底还有多深?相关政策何时落地?中概股是否还值得投资?
中概股,半年,腰斩!
目前中概股主要集中在美国上市,这是因为美国传统上倡导投资自由,金融市场容量与机构投资者规模全球第一,是企业海外上市首选。
海外上市融资为我国一大批互联网科技类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基础,促进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海外上市企业的中概股中,可选消费、信息技术类企业市值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特别是互联网零售、互联网软件企业市值占比超 60%, 前 3 大互联网企业市值均超过千亿美元。
美国上市中概股互联网、软件行业市值占比高(截至2021年7月末)--来源:粤开证券
现在回过头来看,2021年春节(2月12日)的那段时间(下图标红的日期),成为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中概企业的股价巅峰时刻,随后便只能成为俯瞰漫长深渊的起点。
截止北京时间8月19日,在我们所选取的26只中,有17只股票从最高价下跌超过50%。教育行业的代表——好未来、新东方都快跌没了,这都不能算腰斩,直接是脚踝斩。真的很难以想象踩到雷的投资者在“双减”政策出来后股价暴跌时的心情。
而在这些中概股当中,有几只(雾芯科技、滴滴出行、满帮集团)可谓是生不逢时,上市即巅峰。
而7月份是中概股下跌幅度最大的时候,在教育行业“双减”政策出台之后,7 月 21-27 日,标普中国 ADR 指数累计跌幅 15.8%,课外培训行业的新东方、好未来同期累计跌幅近 70%,游戏行业的网易、哔哩哔哩同期累计跌幅超 20%。据 wind 统计,截至 7 月末, 在美国上市的 285 家中概股总市值约 1.80 万亿美元, 市值较月初缩水 4308 亿美元。
中概股7月分行业市值涨跌幅排名--来源:粤开证券
暴跌的原因
由于中概股的经营和上市“两地分居”的特性,所以中概股会同时面临中美两国各自的监管政策的约束。尤其是在在逆全球化和全球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概股波动明显加大。
现阶段的中概股正处于“内外承压”的艰难时刻,可谓是“爹妈不爱”。国内方面,出于改善民生、网络安全等等因素,金融监管和产业政策均可能波及中概股企业运营和融资前景;美国方面,从特朗普时期开始,中概股便成为中美关系博弈的金融筹码,以中国移动等三大运营商被强制退市为代表。
中概股被投资者抛弃的阶段,是由一个个监管政策的不断影响之下所形成的。事件梳理:
时间 |
来源 |
事件 |
2020年5月24日 |
外部 |
美国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 |
2020年11月3日 |
内部 |
蚂蚁集团上市暂停 |
2020年11月10日 |
内部 |
市场总局发布《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 |
2020年12月11日 |
内部 |
上层首提“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
2021年1月7日 |
外部 |
纽交所正式对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摘牌 |
2021年3月24日 |
外部 |
美国证监会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修正案 |
2021年3月28日 |
外部 |
Bill Huang爆仓事件波及中概股 |
2021年4月10日 |
内部 |
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开出182.28亿反垄断罚单 |
2021年4月29日 |
内部 |
金融管理部门约谈13家网络平台 |
2021年7月2日 |
内部 |
国家网络安全办公室对滴滴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
2021年7月7日 |
内部 |
阿里、腾讯、美团等互联网企业遭遇反垄断经营者集中案罚单 |
2021年7月10日 |
内部 |
腾讯主导的斗鱼和虎牙合并被否 |
2021年7月24日 |
内部 |
腾讯音乐被责令放弃独家版权 |
2021年7月24日 |
内部 |
义务教育“双减”政策重创教育培训行业 |
2021年7月26日 |
内部 |
“外卖新规”督促美团保障骑手权益 |
2021年8月3日 |
内部 |
传互联网巨头税收优惠将取消 |
2021年8月17日 |
外部 |
美国证监会主席表示,已经停止处理中国内地企业通过空壳公司在美IPO注册 |
表层原因在于严厉的行业监管政策和中美关系的事件性冲击。 一方面, 滴滴赴美上市后, 监管部门首次依据《网络安全法》 进行审查,标志着互联网企业数据安全步入强监管时代。同时,以阿里、腾讯、美团为代表的企业还在反垄断重点监管时期。随后教育“双减”政策出台,不仅颠覆了中国课外培训企业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课外培训中概股还存在上市地位不保的风险。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监管扩大化的担忧,还拖累了游戏等其他行业中概股的表现。
另一方面,中美博弈从贸易向金融、科技等领域纵深发展,短期扰动更加频繁。在 3 月安克雷奇与 7 月天津中美对话前后, 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 中概股均首当其冲,成为受不确定性压制的资产,均出现较大跌幅。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当前发展的逻辑的再认识。中国发展的逻辑正发生明显变化,即从效率转向公平、从速度转向安全、从先富到共富,全面小康实现后共同富裕成为主要的主导逻辑。海外投资者对政策预期需要时间调整,而在形成共识之前容易误读,风险偏好骤然下降,恐慌容易扩散引起大跌。
中概股还值得投资吗?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
无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展,都还处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阶段。市场短期过度反应放大了负面影响,但忽视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础依然稳固。以腾讯、阿里、蔚来、美团、百济神州为代表的头部中概企业背靠中国这一巨大市场,企业长期发展的利润面依然是向好的。
最近,一些明星投资公司公布了持仓报告,都有显示加仓了中概股。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在8月13日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了2021年二季度持仓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桥水基金虽然在二季度小幅减持了两只中国市场ETF,但对阿里巴巴、拼多多、贝壳、哔哩哔哩、百济神州、陆金所等中概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仓。阿里巴巴位居桥水前十大重仓股之列。
同样的,北京时间8月17日,高瓴旗下专注于海外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管理人主体HHLR Advisors公布了2021年二季度美股13F持仓数据。二季度,高瓴在美股市场持有89家公司、总市值97亿美元(约合630亿人民币),中概股依然占据其持仓强势地位,百济神州依然为第一重仓股,而第二大重仓股拼多多则遭到大幅减持,但非头部电商如唯品会、名创优品则被高瓴大幅增持,此外还增持了阿里。高瓴还看好新能源汽车,大幅增持了小鹏、蔚来,还新进买入了滴滴。
其次,时间、投资标的该怎么选择?
时间上,国内监管的政策还未完全走完,靴子未落地,变数仍然存在。尽管目前腾讯(17.53倍)、阿里(19.49倍)、百度(7.17倍)等还在政策影响范围内的头部企业的估值创出历史新低,但是在政策面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切估值都是浮云。
8月19日,港股市场的恒生科技指数继续下挫,目前已连续6日下跌,创指数建立以来新低。港股科技股跌幅居前,互联网公司普跌,美团盘中一度跌逾8%,阿里跌逾6%,腾讯跌3.44%,百度跌2.44%,网易跌逾4%。
对于目前的市场行情而言,在监管政策范围内中概股的底还是没能够出现,价格走势也还在左侧。有一个数学问题比较有意思:别人10块钱买进,跌倒5块钱你去抄底,最后跌到1块钱,他亏90%,你亏80%。
未来一段时间,中概股可能仍然面临两方面不确定性,需要密切关注: 一方面,判断国内政策对相关中概股企业的具体影响,待政策的研究和公布。 在最终监管规则落地以前,中概股企业需要持续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以及来自市场的担忧和猜疑。另一方面,美国方面的监管政策以及中美关系走向,或需等到“拜登基建”落地后才能进一步明晰。
所以我们保守的观点是,还没入场的可以等监管政策逐渐落地,出现右侧机会时再进入,如果与政策进行博弈,主观上精准的抄底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
最后,在选择上,对于目前的中概股,也需要精准的区分。教育行业肯定是要避开的,毕竟基本面彻底崩坏了。但有些投资标的并不在反垄断、网络安全、“双减”等监管范围内,适合现在选择。
传统意义里,中概股大体可以分为五个大赛道,电商、游戏、广告、视频、教育。这两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新能源车、互联网券商、社区团购、电子烟、消费医疗、IDC与云计算、物联网等。
顺应时代特征的高成长赛道、消费升级以及一些新兴领域是比较受到市场看好(顺着国家政策来)。例如蔚来、理想等新能源车板块,李宁、安踏体育为代表的的国潮运动板块,还有人工智能+,生物创新药等等赛道的中概股基本逻辑并没有改变,中长期依然向好。
*外事邦原创内容,转发注明出处*
撰稿:最靓的仔
编审:Le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