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带来的影响也依旧没有消除。能源危机当前,最近的供应短缺、能源价格上涨和通胀加剧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问题。
投资者们越来越担忧一个现象——滞涨,即高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乏力同时发生。这种经济现象在美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对经济的破坏力较强。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因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滞胀曾造成失业率一度高达10.8%,社会经济严重衰退,其影响持续了数年。
这意味着我们投资者值得为滞胀准备,即便各国央行都会努力防止经济进入这一痛苦时期。
No.1、滞涨的危害?
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政府应该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同时减税,加上适度提高利率来压抑通胀,随着时间推移则可逐步消除滞胀。

对于滞胀的原因,可以得出两个主要的理论:供给冲击以及失衡的经济政策。
供给冲击理论认为,当一个经济体面临商品或服务供应的突然增加或减少(供应冲击),例如原材料价格飙升使生产成本更高,利润更低,从而减缓了经济增长。
第二种理论认为滞胀可能是经济政策制定失衡的结果。例如,政府制定政策,在增长货币供应过快的同时损害一些产业, 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加剧。

回顾1970-80年代美国滞涨历史
在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CPI则一路走高至1980年的14.8%,当时的沃克尔领导的美联储着手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随后经由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决定利率的变化。
由于这一政策,到1981年7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升至创纪录的22.36%。高利率的副作用开始显现,1981至1982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一度高达10.8%,成为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经济衰退。1982年初,美国通胀率降至6.1%,到1983年沃克尔第一个任期结束时,通胀率已经回落至3%上下。此后,美国经济迎来了持续增长和低通胀的新时期。

所以滞涨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在经济进入滞胀时期,物价持续上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产量下降会导致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高通胀率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使国民收入下降。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搞清楚滞涨这件事之后,我们得先弄明白当下是怎样的一个形势,特别是国内与国外因为疫情的发展所导致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
No.2、欧美能源危机下的高通胀
随着原油、天然气及电力价格的持续暴涨,引发市场对通胀的担忧,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欧洲能源危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资本市场也受到牵连。有投资者开始担忧,这场能源危机是否会演变成经济危机。

此前10 月 5 日,被视为西欧天然气价格风向标的荷兰天然气期货价格大涨 22%,创出历史新高。截止10月15日,尽管天然气的价格有所回落,但年内涨幅已接近 6 倍,而较去年 5 月低点上涨超 10 倍。纽约天然气期货价格也创出近十余年来新高。
在英国,立即交付的天然气批发价格上涨 23%,同样创下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电力价格也涨到纪录高点。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报价显示,德国下个月电力价格上涨 18%,至 309 欧元/兆瓦时;英国下个月电力价格上涨 13.5%,至320 英镑/兆瓦时,均为纪录新高。
与此同时,10月14日,国际能源署发布月报称,欧洲和亚洲的天然气短缺正在提振对石油的需求,加剧了原油市场本已相当大的供应缺口,国际能源危机或威胁全球经济复苏。原油价格已经飙升至每桶80美元以上,为三年来最高。

在13日举行的俄罗斯能源周上,普京表示:油价很有可能触及100美元/桶;美国银行的分析师此前也认为,如果需求激增,布伦特原油今年冬天可能会上涨至100美元。
在报告中,国际能源署表示:“能源价格上涨也加剧了通胀压力,再加上停电,这可能导致工业活动减少和经济复苏放缓。”

当然,今年以来,通胀一直就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各种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都在上涨,而近期的能源危机则是在原本就严重的通胀问题上火上浇油了一把。
No.3、全球经济复苏放缓
受供应链中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已显示出停滞的迹象。来自美国、英国和欧元区的商业调查显示,随着交货时间延长和积压的增加,制造业活动放缓。与此同时,欧美企业则陷入严重的用工荒。

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Andrew Bailey)承认,供应瓶颈和劳动力短缺正在恶化,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抑制经济增长,加剧通胀。
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8月全球PMI降至52.6,为今年1月来最低水平。9月美国领先综合PMI继续回落至2020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周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认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受疫情拖累复苏动力正在减弱,成为横在全面复苏道路上最大的障碍。IMF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小幅下调0.1个百分点至5.9%,维持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4.9%不变。IMF警告称,美国、英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通胀有上行风险。IMF特别点名美联储,称美联储等央行应准备好收紧政策,以防通胀失控。
No.4、投资者的准备
而对于中国,由于疫情的控制较好,经济复苏走在欧美国家之前,欧美经济“滞胀”压力仍处于提升过程中,大约滞后中国经济1个季度。
全球性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对于中国而言,也不能完全的避免冲击。据中国统计局数据:中国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7%,创1995年以来最高;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7%。

通过CPI与PPI“剪刀差”的拉大,我们要意识到的是,当下上游商品的涨价潮并没有很明显的传导到消费终端,也就是说,居民消费品的物价并没有快速上涨,显然,中下游企业将这种涨价压力承担了,这也使得中下游企业利润空间减少。所以,目前国内的主要观点是我们所处形势不是欧美的“滞涨”,而是“类滞胀”。

此时,欧美国家滞胀初现,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按照美林时钟投资模型,这个阶段,我们要注意的是:
1. 市场预期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那么美元将会强势。
2. 原油、电力等资源价格可能还有上涨空间。
3. 国际上,周期股、科技股对流动性比较敏感,这一时期投资者应更注意现金流较好的蓝筹股。
4. 能源危机会使各国加速新能源的布局,新能源依旧是未来的投资热点。
5. 如果国内政策更看重“滞”而不是“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冲抵经济增速放缓,可能会对货币政策松动;如果国内政策更看重“涨”,则会收紧货币政策打压物价上涨。但是介于目前的“类滞胀”形势,应该会更倾向于前者。
6. 如果滞胀真的来临时,投资策略应该以防守为主,保持充裕的现金流,耐心等到经济复苏初期,抄底在经济危机时期贬值过的资产。滞涨前期,原油、粮食等部分商品价格可能会延续高位,此时首配商品,其次债券、现金,最后为股票。滞涨后期,经济危机发生,企业盈利下滑,股票、商品、企业债券的表现会较差,同时市场对现金需求较高,此时首配国债、短债、现金,其次商品,最后为防守板块的股票,例如公用事业领域。

撰稿 | 天在水
编辑 | 铮铮向上
编审 | Ley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