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能做些什么?
一个人,可以用40年功成名就。
一个国家,可以用40年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
一代留学人的记忆,可以用40年,发酵成一部坎坷又骄傲的中国留学史。
从1981年到2021年,中国留学人如何一路不怕风浪、不惧流言,昂首走到今天的。


2019年,教育部公布数据,中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到656万人。

而这个数字,将在2021年突破700万大关,早已是全球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1981年,中国留学人仅有数十人。
2021年,我们有数百万人出国追梦。
这40年里,年轻的学子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不变的,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热情,建设祖国的抱负,和永不磨灭的追梦赤子心。
这40年里,这700万中国留学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共同书写出一段中国学子奋斗、追梦、报国的史诗,一段名为“中国人留学简史”的史诗。

最初的52人
1978年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节点的前夕,一场“打开国门走出去”的想法正在酝酿,那就是,派遣留学生。
当时的中国想要把路子越走越宽,就需要学习海外的先进技术。
而这个想法从产生到实施,非常效率。
6月,邓小平做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明确表示:我们不要十个八个的派,而是要成百上千的派。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半年后的12月26日,52名经过层层考核、精挑细选的中国青年,准备启程赴美。
这天,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他们送行,可见当时国家对这批“中国首批赴美留学生”的重视程度。

1978年12月底,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人民大会堂为首批52名赴美留学生送行
当然,这52个人也不负所托。
学成之后悉数回国,在生物、物理、数学、化工、计算机、核能、原子能等领域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
可以说,有了他们的领路,才让当时的中国科技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
逐步往外走
虽然,国家鼓励留学,但当时的国内并没有国外高校认可的英语考试。
即便你在国内成绩优异,但如果想申请美国高校,也必须坐飞机到国外考取托福成绩。如此复杂的流程和昂贵的费用,挡住了太多人。

于是,为了打通留学申请的通道,引进托福势在必行。
1981年2月,ETS派遣3人小组来华,并和中国教委起草了将托福引入中国的协议。
经过几个月的修改,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批示下,中国代表团一行人于5月赴美,与ETS签署协议。
至此,托福考试成为首个被引进中国内地的国际化标准语言测试,GRE成为首个被引进中国内地的国际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学生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家考试了。

中国教育学生司负责人与美国ETS副董事长在“托福入华”协议上签字
虽然,引入的过程很顺利,但真到了举办考试时,却愁死一票人。
1981年的12月11日,中国首场托福考试正式开考。这一天,全国有611名中国学生,紧张的走进考场。

80年代托福考生准备参加托福考试
和他们一样紧张的,还有考试的组织者。
因为,那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美国标准化英语考试、第一次使用机读答题卡答题……
——为了防止中国铅笔色度不够,影响机读卡的准确性,专门从美国空运了答题用的铅笔橡皮;
——为了防止播放听力试题的声音失真,考场弃用了大喇叭广播,给每个考生都配备了独立耳机;
——为了防止考生紧张和不适应,开考前一天考生集中培训,练习用尺子比着涂机读卡以防串行。
不过,有了小心翼翼的尝试,之后托福的中国之路就走顺了。
在之后的40年里,它成了无数中国学子远渡重洋的摆渡人。
随着1984年,《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的颁布,国人对留学的渴望被彻底点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筹备出国留学这件事。
而这批出国留学的人中,有太多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人。
1985年,万钢飞往德国攻读机械系博士研究生。回国后,他在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的这个位置,一坐就是11年;
同样是这一年,吴鹰从北工大辞职前往美国攻读硕士。回国后,风靡全国的小灵通,就是来自他的公司。
陈春先在80年代3次造访美国,回国后,他誓要建立中国的硅谷。于是,我们有了中关村。

当然,一起走出去的,还有搜狐掌门人张朝阳、新东方三驾马车徐小平、中国网通总裁田溯宁……
当时谁又能想到,中国未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新的IT产业,都将由他们领航。
出国留学成时尚
90年代开始,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与之一起到来的,还有出国留学人数的井喷式增长。
1983年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只有1000+,到了90年代人数直接突破10万大关。

留学、学英语、考托福,成了当时中国最时髦的词。
为了学英语,大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条件的,在家追看央视从BBC引进的学英语节目,买国外的英语书跟着学;
没条件的,就约上三五同学好友,找个没人的地方拉着对方狂飙英语。是的没错,就是我们熟悉的“英语角”。

1978年,邓小平说,我们要成百上千的往国外派留学生。这个愿景在当年没有实现,而到了2000年,终于如他所愿。
千禧年后,留学已经是很多人的必备教育选择。中国留学人数从2000年开始一路飙升,迅速突破40万、50万大关。

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留学和考试需求,2006年,托福 iBT 考试(即托福网考)在中国实行,取代了纸笔考试。改为机考后,试题可通过互联网即时传到不同时区的国家和地区,考生答案也可以快速反馈,考试效率提升了一个等级。
2009年,ETS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将托福的考位扩容到20万个,并在30多个城市设立100多个考点,方便中国学生考试。

托福iBT考试高校巡讲

ETS与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进行交流
1978年,我们首批留学生仅有52人。
2021年,我们的出国人数将超700万人。
而在这段历史中,托福俨然成了中国留学人的共同记忆。
1981年,中国的首场托福考试仅有611人参加。到了今天,已有百万中国考生通过托福实现留学梦想。
从笔试,到iBT网考;从只能申请美国,到今天可以申请160多个国家......
托福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将更多中国学子送往世界各地,实现海外求学梦。

和井喷的留学人数成正比的,还有归国人数。从往年的留学及归国人员发展现状白皮书报告来看:
• 2000-2004年的留学归国人数占比为3.8%
• 2005-2009年的留学归国人数占比提高到15.6%
• 而2010年之后,有超过78.4%的留学生选择回国

一代又一代的留学人,回国后成了中国摆脱落后、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见证者,更是中国每一次发展的重要缔造者。
年轻时的他们,不怕风浪、不惧流言,只因心怀星空,便坚定的奔赴远方。
如今中国留学人的故事,将在我们手里,书写新的篇章。